在每天的生活里,每個人都會遇到過事跡,對發生的事跡都比較熟悉,我們怎么擬定事跡材料呢,大家在寫事跡材料的時候,一定要確保事跡是真實存在的,以下是路路文書網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5篇,供大家參考。
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篇1
沁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號角吹響后,各個單位的黨員志愿者奔赴防控工作一線,我很榮幸成為其中一員。我們來自于不同的崗位,卻有同一個目標——做好防疫工作,守護群眾身體安康。
日常防疫工作穩中求細。入戶摸排是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務,只有弄清人員居住情況,才能更好的為大家服務。為了避免和大家過多接觸,我們實行不碰面式排查。從門縫將排查表和承諾書遞給業主,并交代業主填好放至門口地上,一個小時后再一個個樓層收取。隔門遞表,是我們對業主的關心和保護,認真填寫排查表和承諾書,是業主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
消毒防護措施不留死角。除了全面消毒外,門把手、電梯按鈕、電梯間、樓梯扶手、垃圾桶是我們消毒的重點,小區13個單元,我主動承擔了9個單元的消毒任務,每天下樓342米,一起執勤的同志總是開玩笑說:“今天又上神農山啦,幾天能登頂?”把消毒任務作為一項健身運動,是緊張的防疫工作給我的最好禮物。
卡點站崗執勤嚴格把控。認真做好人員出入登記工作,量體溫、去向登記、證明索取、車輪鞋底消毒,每一項工作井然有條,不漏項,不馬虎,只有嚴格把關才是對百姓真的負責。同時我們建立微信群,做好群眾的后勤保障工作,日常采購、快遞送達、藥物速遞等第一時間在群里通知。對于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建立檔案,定期咨詢,確保物資保障。
本職工作服務不脫崗。隨著復工節奏的加快,辦理《食品經營許可證》的群眾也越來越多,雖然大廳暫未對外開放,但我們為了確保民生工作不掉隊,能夠網上辦理的盡可能采取網辦,確需實地辦公的,我們提前電話聯系,告知所需準備的材料,采取預約方式,接待辦事群眾。執勤結束,我就奔赴大廳,來一場特殊期間我與群眾的約會。
防疫是戰場,作為黨員志愿者,我們嚴格把控,為小區居民站好崗、把好關。政務服務不耽擱,作為工作人員,全力服務企業群眾,讓辦事者溫暖舒心。堅決打好這場防疫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將有我。
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篇2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云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余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于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释芤患覉F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愿望。
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后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愿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里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后,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里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干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里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睆埗氛f,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干就干,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于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并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云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于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后,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闭f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于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后,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澳壳?,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睆埗氛f,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睆埗氛f,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篇3
“疫情就命令、抗疫就是戰斗、黨員就是先鋒”!
縣委、縣政府號令:全體黨員下沉社區開展疫情聯防聯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走,到抗疫前線去!”縣供銷社黨組成員阮樹斌聞令即動,第一時間到土井社區報到,臨危受命,勇挑重擔,用責任和擔當為戰區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筑牢最后一道防線。
作為縣供銷社黨組成員,參與疫情防控人員的口罩、酒精、消毒液需要籌備,縣直單位居家黨員干部下沉社區領取任務和民主街6個路口值守需要督辦,部門需要協調,住戶需要排查,防區需要消毒,卡口需要值守......這就是阮樹斌的戰斗!餓了有方便面,困了有帳篷,一天一天,風雨無阻。
“阮主任,這多路口要守,人員不夠怎么辦?”“同志,請問你們誰負責?我們不能出門生活物資怎么辦?”“我家老人的藥用完了怎么辦?”“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辦?”......作為土井社區重點封閉管理的小區,三星家園是一個開放式小區,四通八達,進出口多,人員復雜,防控難度大。阮樹斌接到任務后,迅速組建黨員突擊隊和志愿服務隊,制定防控措施,落實崗位責任,將“抗疫黨員突擊隊”的紅旗插在小區內。鮮紅的旗幟映入居民的眼簾,“快看,那不是供銷社的阮主任嗎?”“來了就好!來了就好!”有幾個認識阮樹斌的居民在自家陽臺上高興的喊道??只胖H,焦急的人們找到了組織,看到了希望,平復了心理。
“路口全部封堵,保留一個出口,禁止人員進出”“黨員負責消毒、排查,消毒要道邊到角,排查要不漏一戶一人”“志愿者負責宣傳、勸阻、代購,做好排查臺賬”“干部負責住戶的包保和卡口值守”“建立三星家園微信群,發布信息、傾聽民聲,心理疏導、代購物資”......針對防控措施和應急救助,阮樹斌都用心思考、用心做好?!拔覀円斫庵С?,積極配合”“我們不出去,呆在家里不添亂”,小區居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柔性服務、硬性防控”!截止目前,該小區共排查登記350戶1048名人,全部落實一日兩查,一戶多包,沒有發生一起傳染,沒有發生一起投訴,民主街6個卡口也沒有發生一起糾紛。
戰“疫”還在進行,“疫情不銷,戰斗不止”!風風火火、急急忙忙的阮樹斌率領著一群逆行者們依堅守在抗“疫”的前沿陣地,他們把崗位當戰場,視居民為親人,用黨性守護堡壘,用愛心溫暖民心,發揚供銷人的“扁擔精神”,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
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篇4
女,32歲,共產黨員。2007年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現任主治醫師。她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一名患者信賴的醫生,一名盡可能為患者解除痛苦的醫生。六年來她始終奮斗在臨床醫療工作的第一線,不畏辛苦,盡職盡責,成為患者最信賴的呼吸內科主治醫師。她苦練醫學本領,鉆研科學技術,帶領建立了支氣管哮喘規范化診治、睡眠呼吸障礙診治等重要學科點。她立足于服務民航,銳意創新,開展飛行疲勞研究。自2009年連續4年共7次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航局科技項目等資助,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著10余篇;并受邀在2013年第61屆國際航空航天學術年會上做專題報告。如此突出的成績在我國民航醫療衛生系統首屈一指;在全國醫療衛生系統也名列前茅。2012年劉毅同志獲得全國民航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同年被中華醫學會聘任為《國際呼吸雜志》通訊編委。
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醫生
2007年同志在呼吸病學國家重點???-首度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內科完成碩士研究生學習;從師于我國著名呼吸病學專家教授。正是在這所國內最高水平
的呼吸??茖W習的機會,為她的工作和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那時起,她的夢想就是做一名優秀的醫生,做患者最信賴的醫生,為患者解除痛苦。畢業以后,同志來到民航總醫院呼吸內科。首先輪轉的科室就是呼吸重癥監護病房。這里都是危重患者,工作緊張而又勞累??伤偸巧癫赊绒?,精神煥發,用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給患者帶來很多安慰。在應對甲型h1n1流感等社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義無反顧,時刻不忘救死扶傷的使命,無微不至地守護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鼓勵他們對未來要充滿信心,頑強地戰勝疾病。
追求夢想,勤學實干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僅有一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要在書籍中不斷汲取知識和養料,要在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干,砥礪品質。六年來劉毅同志閱讀了《實用內科學》、《協和呼吸病學》、《戴維森內科學》、《西氏內科學》、《呼吸系統疾病診治臨床思維》等多本書籍。工作之余,最常在圖書館看到她的身影。六年來對待每一位病人,她都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診。2007年底,錢效森主任找她談話,讓她去學習睡眠呼吸疾病診療技術并逐步建立睡眠醫學中心。睡眠呼吸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國內還沒有系統的教育體系。對于她這樣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醫生,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她通過閱讀國外文獻,向北京多家睡眠醫學中心虛心學習,終于在半年左右的時間里熟練掌握了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的診治技術,成功地建立了規范化診治的睡眠醫學中心。2010年同志專程赴香港中文大學威爾遜親王醫院學習睡眠呼吸障礙的診治。記得有位25歲的體重290斤的小伙子來睡眠中心就診,他常常發現自己突然不會呼吸了,因此非??鄲?。他曾在北京某三甲醫院診斷為重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需要長期使用呼吸機治療。劉毅大夫接診該患者后,仍然認真地為該病人再次進行多導睡眠呼吸監測。她出人意料地發現病人確實有呼吸暫停情況,但幾乎每次出現呼吸暫停病人都能察覺;這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睡眠呼吸暫停事件。經過閱讀文獻,組織呼吸病學及心理學專家會診,該患者最終被診斷為心因性呼吸調節障礙。經過多次心理疏導治療,該患者已經成功地擺脫了呼吸機。痊愈后,小伙子激動地流下眼淚,感謝劉毅大夫讓他恢復了自由地生活。正是勤學和實干讓她積累了更多經驗,在解決臨床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
服務民航,銳意創新
承擔著民航系統干部職工的醫療、保健、健康檢查和航空疾病的研究工作。以同志為骨干的睡眠中心從成立開始,就在思考如何利用現有的醫療衛生資源更好地服務民航,如何發展有民航特色的醫療服務。眾所周知,飛行員是保證飛行安全的關鍵。隨著國內外航運業務的迅猛發展,飛行疲勞問題日益突出,容易引起判斷失誤,甚至導致嚴重的飛行事故。及時判斷飛行人員的能力狀態,有效緩解飛行疲勞,對保證飛行安全,預防飛行事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此為入手點,以劉毅同志為研究骨干的課題組選用持續認知操作任務構建了飛行認知疲勞模型,從主觀評定、eeg和erps等方面對飛行認知疲勞進行了研究,探討飛行疲勞產生的生理心理機制,并著力開發飛行疲勞實時監控預警系統。該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民航局科技項目資助,開創了我國民航醫療衛生系統臨床醫學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的先河。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能完成飛行認知功能評價的臨床醫學中心。憑借突出的成績,同志獲得2012年全國民航青年崗位能手稱號。2013年劉毅同志受邀在第61屆國際航空航天學術年會上做飛行疲勞研究專題報告;其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同志作為一名優秀青年醫生,立足崗位,服務民航,勇挑重擔,苦練技能,實干興業,激情創新,是我們著力推薦的“最美青工”。
優秀青年優秀事跡材料篇5
她是一名黨員志愿者,她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她是新臨社區黨總支書記,她的名字叫葛巍,是一名85年的基層黨員干部。值農歷新春佳節,席卷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破了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為了加強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轄區居民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從大年初一開始,葛巍書記就一直帶領社區人員在一線積極開展防控疫情工作。取消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一忙就是一整天,沒時間吃飯是經常的事,實在餓了就是簡單的方便面一泡。因疫情緊張,她每天在所管的轄區里不知道要走上幾個來回,對居民一遍一遍的'宣傳,一天下來腳腫嗓啞的。因一直處在一線,怕回家不安全,就把她的兒子送到奶奶家,兒子也才10歲,經常打電話問媽媽什么時候回來,一向堅強的葛書記,紅了眼眶。此時的她也想回家陪陪兒子,但是心中的信念告訴她,此時社區的居民很需要她。掛了電話,葛書記又投入到了防疫工作當中。
她不分晝夜堅守崗位,奔波在各小區的“戰場”上,接到上級有關部門給的武漢返新人員名單,她沖鋒陷陣,第一時間走進疑似人員的家中,事無巨細的詢問情況,親自給他們量體溫,講述在家隔離重要注意事項,每天必進入疑似人員家中,仔細掌握情況。有些居家隔離人員急需新鮮蔬菜和生活必需品時,主動幫助購買,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在社區防疫工作站點上,她的身影從未消失過,主動發放宣傳單,主動送出愛心口罩,主動排查所有疑似人員信息。